煤炭企业如何获得大额贷款?“公正转型金融”空间广阔
“
写在前面的话:
微信修改推送规则后,如何快速找到我们?
1.点击标题下面的蓝字“环球零碳”
2.点击页面右上角“…”
3.点击“设为星标”
设定【星标★】,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文章。
环球零碳
碳中和领域的《新青年》
摘要:
一直以来,碳密集行业转型都很难得到充分的金融支持和关注,但“公正转型”所考虑的就业失业、社会公平问题也不可忽视。作为可持续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金融可有效补位。未来传统行业转型获得公正转型贷款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撰文 | Yinyin
编辑 | 小棠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756篇原创
最近,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放的“全国首笔公正转型贷款”在山西大同落地了。本次贷款金额为1亿元,贷款的发放对象是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有限公司。
而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是一家以煤炭生产和火力发电为主业的企业,这或许和大家印象里能够获得绿色、可持续贷款的企业大相径庭。
图说: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煤矿公司
来源: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官网
所以可能有人要问了,公正转型贷款是啥?为何会花落一家煤炭公司?给高能耗、碳密集型企业贷款,这符合国家战略和可持续目标吗?毕竟,绿色金融讲究要靠“引导资本和资源配置向绿色领域流动并实现可持续”。
在这里可以回答大家,是的,符合。对于“公正转型金融”来说,不仅符合国家的战略,还符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中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根据清华大学估算,中国要实现碳中和,2020年-2060年我国能源与电力部门总投资需求超过130万亿元。这些投资会带来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也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更多就业机会创造机会。
但在碳中和技术革命浪潮下,也存在着一些“失落地带”。煤炭和煤电将逐步减少,资源密集地区可能面临经济增长停滞和结构性失业问题,化石能源行业的工人将面临再就业的挑战。按照现有政策和发展规划,预计到 2030 年,煤炭行业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52%。
在双碳转型过程中,如何妥善解决高碳行业转型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一道必答题。因此,“公正转型”的概念就被提了出来。与此相对应,“公正转型金融”也需要为此提供融资支持。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布的首笔公正转型贷款就是一次新尝试,并且从产品理念、产品模式等方面都能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为之后的金融机构打个样。
从政府政策方面来讲,浙江湖州在上个月底第一个出台了《湖州市融资主体公正转型评估办法》,首次以碳密集行业为重点支持对象,不得不说湖州的可持续意识真的很前卫。
“公正转型金融”正是金融行业下一个重点关注方向。公正转型金融作为可持续金融和转型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空间甚广。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01
“公正转型”与“转型金融”
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是指向低碳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应防范转型活动可能带来的对就业、弱势群体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巴黎协定中明确提及,希望在促进气候目标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劳动力的公正转型。
公正转型也是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社会机制。这个概念最早于1993年就已提出,旨在对由于环境保护政策而失业的劳动者提供经济援助。随着气候大会和G20峰会的召开,国内外对于“公正转型”的概念也越来越关注。
图说:公正转型议题的进展
来源:IIGF
公正转型的目的是要确保经济向低碳转型的过程是有序的、公平的和具有包容性的。而转型金融则是支持低碳转型的金融安排,以保证有足够的金融资源来支持如煤电、钢铁、水泥和石化等高排放行业向低碳转型。
去年G20峰会上,由中国和美国共同主持的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提交了《2022年G20可持续金融报告》,其中就包括《G20转型金融框架》。
但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也能够创造绿色就业岗位、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传统能源行业和重工业地区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将面临职工失业、缺乏可负担的绿色能源、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进而导致地区发展机会减少以及不平等加剧。
图说:低碳转型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来源:PRI
在现有体系下,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经济活动得不到充分的金融支持。
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绿色金融”更加注重支持“纯绿”或“接近纯绿”的项目,对公正转型的关注并不多见。碳密集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公正转型,通常都很难获得绿色金融工具的直接支持。
经过调研发现,属于“两高一剩”行业的许多企业,不管能否转型,其授信都被压降,哪怕这些企业有转型意愿以及很好的技术路径来实现转型。
目前,已经被纳入或将要被纳入碳交易市场的八大高碳行业为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此外还有很多行业也有较高的碳排放,如老旧建筑、公路交通等。所有这些行业都需要在双碳背景下逐步减碳。
在通往碳中和的道路上,投资者需要利用资金的力量帮助高碳企业在技术上更好地实现低碳转型,避免可能对职工就业、供应链及社区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
目前国际上对于转型和转型金融的概念已初步形成共识,而国内的监管机构、地方政府、学术界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也已识别出失业和能源安全等一系列与低碳转型有关的社会问题,并已着手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据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介绍,一些金融机构包括主要的银行,正在开展转型金融体系建设,争取对高碳行业的企业做到“有保有压”,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精准支持转型活动,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用“一刀切”来压降对“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
02
转型金融如何助力公正转型
根据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PRI)所发布的《投资实现公正转型》报告,目前国内与“公正转型”相关的首要问题就是员工就业。
随着转型不断推进,当公司倒闭、某些岗位消失时,职工可能会面临下岗。根据国内学者测算,碳中和每年会直接导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8个领域的就业群体受到直接影响,且失业影响的时间长度约为一年。
而为达到碳中和目标,预计每年将有68.52-93.43万人失业,总计约需13514.20-18428.45亿元的资金支持高碳行业绿色公正转型的实现。
图说:8个高碳排行业实现“公正转型”的就业安置成本预测
来源:IIGF
尽管人社部每年会对再就业人员进行相应补贴,但再就业保障对资金的需求往往较大,财政政策仅能覆盖转型成本的38.65-52.69亿元,缺口仍高达13475.55-18375.76亿元。
追求气候目标不能以大幅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在碳密集行业绿色转型的同时,实现劳动力公正转型以及创造体面工作和高质量就业岗位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理想情况下,公司转型产生的就业岗位可以直接吸纳失业职工,职工经培训后可任职新岗位。比如为化解产能过剩,山西省在前几年关闭了拥有2400余名职工的石圪节煤矿,工人们因此面临失业。其中有1000余人在其他矿井找到了工作,同时石圪节煤矿高管则着手转产农业,雇用其余工人从事作物种植、食品加工和产品销售等岗位。其间,当地政府的转型补贴资金也起到了支持转型的重要作用。
目前,投资者已开始重视公正转型问题并将其纳入到投资流程和决策中。比如建行湖州分行已经创新推出了《转型金融贷款业务管理规范》,为全国首个转型金融类贷款实施规范,首次以碳密集行业为重点支持对象,为系统内外转型金融发展的探索提供了参考路径和经验指引。
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介绍,此次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所获得的贷款中的部分资金,就将会在公司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用于为员工提供轮岗培训、操作资格培训等,以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劳动水平、就业能力,从而实现劳动力的公正转型。
除此之外,前文提到的八大强碳排行业,也将逐步被纳入强制碳市场。越来越多的碳密集行业在压力下进行绿色转型的同时,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公正转型”,保障工人与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加强对员工的数字化、绿色新技术的培训。
而绿色转型造成的传统能源供应链岗位减少的问题也是同理。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用于业务转型、提供职工再培训和职工支持的资源相对来说更加有限,因此“公正转型金融”所提供的资金,也能确保中小企业创造或维持更多绿色、体面的就业岗位,减少裁员数量。
03
关于公正转型金融,我们还要做哪些准备?
所有的方法论都很理想,但还是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一步一步落实。
图说:政府、投资者和公司在解决公正转型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
来源:PRI
要切实推动转型金融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在方向上把好关,能够提供有助于金融识别转型需求的原则或目录。
比如湖州政府就在《融资主体公正转型评估办法(试行)》中的评估维度层面建议,对转型造成10%以上减员或一线生产工人收入水平10%以上下降的主体重点关注。除了对员工就业影响的关注之外,文件还指出要关注供应链安全、物价的影响,以及融资主体转型对技术创新、公司治理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而金融机构的主要工作就是保障碳密集企业在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合理的融资需求。绿色金融的牵头部门也应做好对信贷人员的公正转型的培训与沟通,促进融资主体公正转型评估工作的顺利推进。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也要及时关注政府政策、沟通需求,根据银行公正转型评估维度与要求,做好相关信息的披露工作,说明评估情况的资料和数据及其来源,并授权银行通过第三方查询。
作为可持续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金融可有效补位,填补绿色金融对碳密集行业高质量转型关注的空缺,也能更好地管控绿色转型中的风险,实现有序转型。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稳妥有序、安全降碳”工作的开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公正转型金融”业务,而传统能源的转型贷款也不会再被“严防死守”。
-------
参考资料:
[1]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9/7455.htm
[2]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5305.htm
[3]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7375.htm
[4]https://finance.sina.com.cn/esg/investment/2022-06-23/doc-imizmscu8341847.shtml
[5]https://finance.sina.com.cn/esg/2022-08-23/doc-imizirav9362630.shtml
[6]https://www.sohu.com/a/644401496_121123919
[7]https://new.qq.com/rain/a/20220722A0A32C00
[8]https://new.qq.com/rain/a/20220721A0A97700
[9]https://new.qq.com/rain/a/20230807A03QIQ00
[10]http://jrw.huzhou.gov.cn/art/2023/7/28/art_1229209959_58920097.html
[11]http://custom.huzhou.gov.cn/DFS//file/2023/07/28/20230728164430854xcmln3.pdf?iid=570150
[12]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0807/c1004-40051933.html
[13]https://www.unpri.org/china-policy/investing-for-a-just-transition-proposals-for-a-just-transition-disclosure-framework-in-china/10310.article
首图来源:Rawpixel
END
热门阅读
(点击文字跳转阅读)
零碳精选
零碳动态
零碳新知
欢迎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让零碳走进生活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